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大力傳承弘揚長江文化,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響應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部署規劃,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聯合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主辦“同源共生·‘衣’彩紛呈——長江流域民族服飾展”。該展覽于1月12日在長江文明館正式開幕,共展出長江流域多個民族的精選服飾、銀飾和絲織刺繡等130余件(套),彰顯了長江流域代表性民族文化。
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館長李淑云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始終奔赴在保護長江生態、弘揚長江文明的最前線。從自然長江到人文長江,此次展覽旨在共同描繪長江流域絢麗多姿、和諧共生的民族風情,展示多彩文明,促進共同繁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中南民族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楊勝才致辭表示,民族服飾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基因,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積淀了深沉的精神追求,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粘合劑”,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物質文化基礎。以“同源共生·‘衣’彩紛呈”為主題,從服飾視角,向公眾充分展示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共同書寫的悠久歷史,共同創造的燦爛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命運共同體。
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吳紅婭,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中心黨委書記、主任余萍,武漢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黃書革,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張宏斌等出席開幕式。
本次展覽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館校共建合作、大眾公益眾籌”等多元化方式舉辦,是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與高校博物館共同推出的首個臨展。展覽分為“長江之源,藏羌之貌”“紅飛翠舞,笙歌鼎沸”“水曲林深,神秘之鄉”三個單元,以藏族、羌族、彝族、白族、土家族、苗族和侗族的服飾、銀飾和絲織刺繡為主,以圖片、影像資料,實地造景和多種互動裝置為輔,集中展現屬于長江流域獨特的文化魅力。展出的130件(套)長江流域各民族傳統服飾包含服飾、刺繡、織錦、銀飾和紡織工具等5大類別,展品大多為清代至民國時期傳統民族服飾,其中不少珍品,如彝族男女武士服等。其中的90%以上服飾,自上世紀50年代由中南民族大學征集,系首次公開對外展出。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3月27日,免費對觀眾開放。后續還將推出線上展覽,通過無界的民族服飾藝術,為觀眾講述絢麗多姿的中華故事。同時,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還安排了小小志愿者定期為觀眾提供免費展覽講解。